
赵鸿燕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文旅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智识报告获外交部表扬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报表扬,教学成果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案”等奖励,学术论文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年度评选一等奖。
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评审专家、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兼任泸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国际谈判、政治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具备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背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中心公共外交项目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外交部委托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和理论文章7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多篇研究报告被外交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果要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等采用。作为外交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部委咨询专家参与智识建设,同时作为谈判、沟通、礼仪、舆情、跨文化等领域专家参与多行业培训工作。其学术思想和教研活动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光明网、新华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宣教之窗、国政学人等主流媒体和知名平台报道与推广。
办公地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217
Email: zhaohongyan_127@uibe.edu.cn
主讲课程
《国际谈判学》(本)、《跨文化传播研究》(硕)、《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与设计》(博)、
《谈判技巧》(中外合作办学)
中文论文
《英国对华数字公共外交的布局与策略》,《现代国际关系》,2024年10期;
《新时代中国高校公共外交的可行性及局限》,《公共外交季刊》,2024年2期;
《西方执政党网络形象塑造研究》,《区域国别学刊》,2023年1期;
《灾难外交视角下新华社疫情对外报道分析》(第二),《公共外交季刊》,2023年1期;
《分层与构建:大变局下的中国国家身份分析》,《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年3期;
《美国民间外交的“小城模式”——基于CIVIC案例的实地研究》,《世界政治研究》2021年2期;
《对外报道助力主场外交的影响机理——基于新华社第二届进博会报道的案例分析》,《区域与全球发展》2021年1期;
《伦理对道德的超越:新媒体公共外交的伦理探讨》,《区域与全球发展》2020年3期;
《城市公共外交的功能性路径分析——北京案例》(第二),《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年4期;
《媒介化公共外交的图像语义:基于Faster-RCNN技术的美国驻华使馆视频分析》,《国际论坛》,2018年2期;
《外交复合关系的隐喻建构——基于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案例分析》,《国际新闻界》,2017年4期;
《自媒体的道德特征》(第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
《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框架》,《国际新闻界》2014年10期;
《美国数字化媒体发展态势探析》(第二),《中国记者》2014年7期;
《外交官微博的传播表征及效果分析》,《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5期;
《印度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传播管窥》,《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6期;
《中韩公共外交互向性传播的比较分析》,《对外传播》2014年5期;
《外国驻华使馆“微博外交”及其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12期转载);
《政治传播中微博动员的作用机理》(第二),《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5期;
《俄罗斯公共外交的传播瓶颈与未来发展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4期;
《美国公共外交的传播瓶颈及其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1期;
《西方政治微博传播研究述评》,《现代传播》2012年12期;
《西方政务微博的应用现状与管理对策》,《中国记者》2012年12期;
《芝加哥免费报纸的传播策略分析》(第二),《中国记者》2012年10期;
《跨文化维度下韩国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接受分析——基于中韩受众比较视角的深度访谈》,《国际新闻界》2012年10期;
《埃及金字塔报的国际传播经验》,《中国记者》2012年2期;
《对谁负责?由谁负责?——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探索》,《传媒与教育》2012年1期;
《关系的网络:微观权力视角下媒体责任探析》,《国际新闻界》2011年12期;
《论析电视剧外交责任伦理的两个维度》,《现代传播》2011年12期;
《物体即媒介:物联网的传播图景与伦理困境》(第二),《新闻前哨》2011年 1期;
《美国报纸在线新闻收费的最新探索》,《中国记者》2010年12期;
《标出对象的发生——西方媒体外交研究的谱系学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11期;
《欧美报业发行量的监控与查处》,《中国记者》2010年9期;
《以人为本:人文外交中的传媒责任》(第二),《新闻前哨》2010年7期;
《风行网与HULU商业模式、生存环境比较研究》 (第二),《中国广告》2010年7期;
《欧洲免费报纸发展前景分析》(第二),《中国记者》2010年4期;
《近10年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述评》,《采写编》2010年4期;
《政治修辞:媒体外交的传播智慧——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分析》,《国际新闻界》2010年3期;
《挪威报业的化“危”为“机”策略》,《中国记者》2009年12期(《中国新闻年鉴(2010)》转载);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广播业》(第二),《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9年9期;
《网络传播与国际新闻中的英语强势》,《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危机下,日本报业应对举措》,《中国记者》2009年7期;
《有人要离开——金融危机下另类的电视娱乐》,《国际广告》2009年7期;
《电视外交:一种软实力的构建》,《现代传播》2009年4期;
《对北京奥运象征符号的跨文化解读》,《当代传播》2009年4期;
《媒体外交在美国的表现与作用》,《现代传播》2008年2期;
《如何提高电视剧的审美效应》(第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3期;
《穿越时光之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战略解析》,《传媒》2005年11期;
《维客:你准备好了吗》,《传媒》2005年8期;
《情倾海外,传递乡音——评人民日报海外版“说过年,话团圆”栏目》,《对外大传播》2004年4期;
《试析国际传播在抗战外交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4年2期
英文论文
Deep Learning for Diplomatic Video Analysis(First Author),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sci),Vol.79, February 2020;
Confucius Institutes as the Public Diplomacy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ector of Russian Federation(First Author),in Academic Science, 2017;
Sanctions of European Union against Russia(First Author),Научный руководитель, February 2017;
Psycho-pedagogic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a and Russia(First Author),in Вестник МГОУ, 2016;
Cultural Propagation in India’s Public Diplomacy(First Author),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 2015;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ystem Stability Using Illustrative Dynamic Texture Examples(Third Author),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sci),Vol.57, No.1, February 2014.
主要著作
《国际谈判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独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传媒》(第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第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第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冷战后中国的对外关系》(撰写朝鲜半岛、中东问题两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理论文章
《中文教育维护在中东持续升温》,《环球时报》2024年7月1日;
《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模式创新》,《环球时报》2024年6月4日;
《共建“一带一路”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光明网-学术频道2023年11月27日;
《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光明网-学术频道2023年6月12日;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4月6日;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光明网-学术频道2022年1月26日;
《利用冬奥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3月16日
研究报告
202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采纳;
2022年北京市委统战部内刊采用;
2021年北京市委统战部内刊采用;
2021年外交部新闻司采纳;
2019年中国社科院《要报》采纳;
2018年中国社科院《要报》采纳;
2015年外交部采纳;
201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成果要报》采纳;
201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采纳
主持科研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项目:“媒介化公共外交的机制与运用对策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项目:“政治传播视域下中西微博运用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项目:“政治传播视阈下电视媒体社会责任建设研究”;
外交部2014年外交政策研究委托研究课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6批面上资助项目:“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研究”;
韩国高等财团2005年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时政新闻的网络传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学科建设项目:“政治传播经典书目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一般项目:“外交媒介化与过程控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2021年项目:“新时期北京对外开放环境下党的形象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2023年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研究”
主持教学课题与发表教研论文
北京市2022年共建课题:“国际谈判学本科优质课程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年金课工程项目:“国际谈判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年优秀本科教材建设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与设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3年教学改革专项一般项目:“国际合作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3年双学士学位新型交叉融合课程项目:国际谈判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筑基启航”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
《跨文化谈判教学的国际合作模式探索——以“国际谈判学”课程的跨文化谈判教学实践为例》,《北京教育》2020年12期;
《同伴学习法融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北京教育》2022年10期。
《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第二),《北京教育》2024年11期
获奖情况
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报表扬(2013);
获外交部表扬函(2015);
《国际谈判学》课程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2021)”;
北京教委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 (2021);
《国际谈判学》教案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案(2023)”;
第一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2021);
“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育人故事展示“最佳讲述奖”(202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薪火相传”活动“优秀师徒结对子”(2012、202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2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2013);
第二届北京高校中文谈判大赛冠军团队指导教师(2012);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年度评选一等奖(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