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聚焦“保健品”市场乱象,持续强化监管力度
在8月29日下午召开的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针对“保健品”市场问题进行了详细通报。近年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保健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乱象频发,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振宇指出,我国对“保健食品”有明确法律定位,是依法注册或备案的特殊食品,可声称特定保健功能,而其他食品严禁宣称保健功能。“保健品”则是消费者对宣称具有某种功能的食品、用品的通俗叫法,范畴宽泛且缺乏明确法律界定,涵盖“保健酒”“增高粉”等食品及床垫、理疗仪等日用消费品。
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剖析了当前市场三大营销乱象:一是违法营销加速向线上转移,网红主播、知名博主利用流量优势对普通产品、保健食品进行虚假宣传;二是违法营销渠道愈发隐蔽,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等私密社交渠道引流至私域直播,以“养生课堂”“健康讲座”名义开展营销;三是违法营销手段更具欺骗性,假冒“健康专家”“营养师”身份,通过关怀、承诺获取信任,甚至采用“亲情营销”“免费礼品”等方式精准欺诈老年人。这些新型营销形式多样、识别难度大,跨平台、跨区域传播特点给监管工作带来挑战。
自2020年4月起,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等7部委开展为期5年的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成效显著。5年间共查办案件3.1万件,罚款5.4亿元;侦办假劣“保健品”刑事案件1.2万件。产品质量把控方面,严格落实全链条监管,5年抽检保健食品17.5万批次,对不合格产品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责任落实上,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部由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包保,指导企业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建立动态风险管控清单。通过整治,保健食品抽检不合格率连续5年低于0.6%,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和问题整改率均达100%,“小蓝帽”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面对市场新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多管齐下净化环境。2020年以来,每年部署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查办相关案件6304件,罚没2.6亿元;2025年专项部署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整治。创新监管方式,2024年开展“你拍我查”活动,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行为;压实直销企业主体责任。同时,通过公布典型案例、发布消费风险提示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理性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选购保健类食品需认清“小蓝帽”及批准文号,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警惕虚假营销套路。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保健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共同营造安全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