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专业硕士培养的人数、范围的增长,普通大众对其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专业硕士是不是“水货”?读专业硕士有没有必要?众说纷纭。在这里跨考教育文老师结合一些学员的案例,来和大家谈谈专业硕士含金量的问题,希望能够给在各种意见间举棋不定的考研人一定指导。
·录取考试竞争同样激烈
相对于普通硕士来说,专业硕士的入学难度要小很多。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有着“严进宽出”的特点。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对外经贸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法律、信息科学、金融等热门专业,由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
而专业硕士的考生每年有参加年初的“统考”(与普通硕士的“统考”在命题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和10月份“联考”两种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不过,“联考”和“统考”的难度并不一样,由于参加“统考”的考生往往要远多于“联考”考生,因此,“统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自然也大。此外,一些名校的专业硕士考试不论“统考”还是“联考”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据清华大学相关老师介绍,清华大学录取比例不仅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录取时也非常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
·“拿钱买学位”亦是误解
也许是由于专业硕士入学难度相对较小,个别学校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不过退费”的缘故,不少人对专业硕士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误解,即专业硕士的含金量不高,甚至只是拿钱买学位。
“社会上有这样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一些培训机构打着专业硕士的幌子来赚钱的行为影响,这实际上是非法行为。”一位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专家说,专业硕士的设定,绝不是拿钱能买学位的。
任老师也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他表示,就之前了解到的清华大学MBA情况来看,他们的课程远比普通硕士多,学习强度和学习压力也更大。清华大学要求MBA学习者必须修满60学分左右的课程,这个课业任务比普通硕士高出了近50%,而且也要求MBA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讲座、论坛等,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如果学生有一门必修课没过,校方会给一次重修的机会,如果重修考试仍然未能通过,则这个学生就不能拿到学位了。因此,如果不加区分,把专业硕士教育说成水分含量高,学位价值大打折扣,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
MBA教育是一种“商业预演”,学生在商业与经济的环境中学习,对其知识架构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无疑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