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生物燃料已成为重塑能源贸易格局的关键因素。近期,新加坡TANKSTORE码头见证了从南通港启航的“帝达”轮成功卸载1万吨生物柴油,这一创纪录的单次供应量不仅标志着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在亚太市场的重大突破,而且勾勒出中国企业从欧洲市场的“受阻”到全球版图“突围”的转型轨迹——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打破僵局,利用结构化营销构建生态,在生物燃料领域开辟出一条兼具韧性和潜力的海外新路径。 从欧洲市场的“破冰”到遭遇挫折:绿色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国际事业公司与生物燃料的缘分始于欧洲市场的绿色机遇。2016年,当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消费市场时,公司组建了专业团队进军欧洲。面对成熟贸易圈的壁垒,公司以“专业性”为敲门砖——凭借全球贸易网络和精细化运营能力,逐步打破质疑,迅速跻身欧洲生物燃料贸易前列,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柴油出口商之一,市场份额一度占据半壁江山,并在2024年完成了全球首单生物航煤实货窗口交易。
当时,中国生物柴油产业高度依赖欧洲市场,欧盟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对欧出口占比从87%飙升至98%,欧洲几乎成为中国生物燃料出口的“唯一航道”。 然而,在机遇之下潜藏着挑战。2023年12月,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发起反倾销调查,次年8月裁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直接导致出口成本飙升、利润空间消失。“依赖单一市场的民营企业纷纷倒闭,我们对欧年出口量骤降至21万吨,业务几乎停滞。”国际事业公司成品油部交易员苏思元的陈述,揭示了“单一市场依赖”的致命风险。这场危机也使公司更加坚定“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战略——早在2019年,基于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的研判,国际事业公司已将亚太地区锁定为战略拓展的“新大陆”,提前布局生物燃料业务;2022年,率先向香港市场销售生物航煤,同年在亚太地区首个生物燃料公开市场(阿格斯平台)完成首单线上交易,为后续市场切换埋下关键伏笔。 亚太市场的突围:精准定位与协同作战的破局策略。开拓亚太市场,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需求分散、认证体系碎片化、客户认知不足,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航船搁浅”的障碍。国际事业公司的破局策略,蕴含在“精准定位、内外协同、产品优势”的三重合力中。香港市场的布局堪称“以点带面”的典范。尽管香港本地生物柴油需求量有限,但其独特的贸易枢纽地位成为关键突破口:公司先向当地工厂供应内地餐厨废弃油脂(UCO)作为原料,再将加工后的6万吨生物柴油销往欧洲及其他市场,成功打通“原料采购—加工—销售”全链条,实现生物原料首次走出欧洲市场。这背后,是境内外团队的高效协同——总部统筹协调,伦敦公司制定交易策略,华南公司负责资源集港,香港公司主攻客户营销,多方联动使得“香港方案”迅速落地。日本市场的突破则彰显了“产品优势”的力量。
日本对环保能源的要求极为严格,而国际事业公司的二代生物柴油(HVO)减排率超过85%,恰好符合当地需求。团队提前两三年与客户对接,反复打磨方案,2025年5月,首单二代生物柴油成功进入日本市场,使中国绿色能源的品质获得国际认可。如今,国际事业公司的生物燃料航线已从欧洲延伸至亚太(香港、日本、新加坡)、欧洲非欧盟地区(挪威、瑞士)乃至南美秘鲁,在秘鲁生物乙醇市场以58%的份额成为当地最大供应商,新兴市场贡献了25%的增量,多元化全球营销网络初步成型。 从“销售燃料”到“构建生态”:结构化营销重塑行业价值。传统的“一对一”买卖模式难以应对新市场开拓和系统性风险。国际事业公司创新推出“结构化营销”模式,打破单一交易思维,构建“资源方+贸易商+资金方+终端用户”的多维生态圈,实现从“销售燃料”到“构建生态”的转变。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产业链资源、解决行业痛点。在与荷兰航空的合作中,公司从7000吨生物航煤现货订单起步,逐步提供混兑销售、人民币结算等定制化方案,将单次交易升级为长期战略合作,如今已在全球多国开展机场加油业务,拥有庞大的航司客户群;针对国内生物柴油供应商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公司联合银行开展产融合作——既缓解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困境,又为自身锁定了稳定的原料与产品来源,实现了“多方共赢”。 “帝达”轮在新加坡码头的汽笛声,仅是中国生物燃料海外航程的一个注脚。从南通港到全球多个港口,从单一欧洲市场到多点开花的全球版图,从传统贸易到生态化合作,国际事业公司的探索不仅为中国生物燃料企业出海提供了“破局样本”,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的主动作为。未来,随着多元化市场的深化与生态合作的拓展,这艘能源巨轮,必将在全球绿色能源的“新蓝海”中驶向更远的航程。